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旅游防汛防暑防高反特别提示
当前正值汛期、暑期、旅游高峰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温馨提示广大游客高度关注旅游防汛、高温防暑、前往高海拔地区防范高原反应,在“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收获一个安全、安逸的美好旅程。
一、高原反应早预防,量力而行保平安。前往高海拔地区和景区旅游,提前了解目的地海拔,做好防高反准备。初抵高原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适量饮水,必要时可遵医嘱提前服用预防药物。行程安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适应高海拔,出现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下撤至低海拔地区并就医;若严重不适,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旅游者需格外谨慎前往。
二、汛期安全需谨记,避险防灾莫大意。汛期旅游,应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预报、地质灾害预警和旅游景区公告信息,避免在暴雨天前往河谷、低洼地带、陡峭边坡、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遇雷雨天气,不在树下、山顶、空旷地带停留,远离金属物体。自驾游客需特别注意山区道路湿滑、落石风险,暴雨条件下谨慎进入隧道和地下空间。遭遇险情,应保持冷静,迅速向安全区域转移,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三、高温烈日防中暑,清凉舒适享旅程。高温天气下出游,提前备好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藿香正气液、风油精等常用物品药品,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浅色衣物。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务必携带足量饮用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适量补充含盐分和矿物质的饮品。特别关注老人、儿童及体质较弱者,如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中暑症状,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休息降温,必要时及时就医。
附件1:
旅游高原反应预防与应对指南
一、行前准备
1.了解信息。查询目的地海拔(特别是最高点和住宿点),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尤其是有心脑血管、肺部疾病史者,行前应咨询医生)。
2.心理建设。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同时重视高反的可能性。
3.体能储备。提前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增强心肺功能。
4.物资准备。
防晒用品:防晒霜、润唇膏(必备!高原干燥)、保湿护肤品。
保暖衣物:高原昼夜温差极大,防风保暖外套。
其他:相关常备药品,保温杯(喝热水有助于缓解不适)、墨镜(防雪盲和强光)。
二、初抵高原与行程中
1.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短时间内急速上升至高海拔(如直接飞往高海拔机场)。如可能,选择从低海拔地区(如成都)逐步适应。行程安排宜宽松,前两天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兴奋。
2.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抵达首日不建议洗澡,以免消耗过多氧气或受凉感冒。
3.饮食注意。多喝温水,少量多次,每日饮水量建议2—3升(但不要过量)。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米饭、面条),适量补充蛋白质。避免油腻、过饱。
可适量补充维生素。
初上高原尽量不饮酒、不吸烟。
4.行动放缓。所有动作(走路、说话、爬楼梯)都要放慢节奏。避免提重物或奔跑跳跃。
5.注意保暖。高原感冒极易诱发肺水肿等严重高反,务必及时增减衣物,严防感冒。
三、高反症状识别与应对
1.轻度症状(常见)。头痛、头晕、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心慌、气短、乏力。这是身体适应过程。
应对:立即休息!减少活动量,吸氧(可携带便携式氧气瓶/罐,景区或酒店通常也有),遵医嘱服用缓解头痛的药物。一般1—2天可缓解。
2.中度症状。呕吐、严重头痛(止痛药无效)、极度乏力、口唇/指甲明显发绀(青紫色)。
应对:持续吸氧,停止一切活动,绝对静卧休息。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必须立即下撤至低海拔地区并寻求医疗救助。
3.重度症状(危急!)。意识模糊、精神错乱、咳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征兆)、步态不稳(像醉酒)、严重呼吸困难(静息状态下也喘)、无法平卧。
应对:这是紧急情况!立即拨打120或寻求景区/酒店工作人员帮助,按照相关操作规程争分夺秒下撤至低海拔地区,并火速送医抢救!延误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四、特别提醒
1.量力而行。如果感觉非常不适,果断放弃行程下撤。
2.关注同伴。留意同行伙伴(尤其是老人、小孩、有基础疾病者)的状态。
3.急救信息。了解行程中最近的医疗点位置和联系方式。
4.心态平和。大多数轻度高反是正常的适应过程,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附件2:
旅游防汛安全避险指南
一、行前准备
1.密切关注天气。
出发前及行程中,持续关注目的地天气预报、暴雨、山洪、地灾等预警信息,景区关闭与限流公告使用可靠的天气APP(如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官方渠道)。
2.规划避险路线。
了解行程中可能经过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如河谷、沟口、陡坡下、峡谷路段等)。
规划好备选路线和避险点(如附近的高地、坚固的建筑物等)。
避免在预报有强降雨期间前往高风险山区、河谷等危险地带。
3.物资准备。
雨具:质量好的雨衣(比雨伞更实用、防风)、雨鞋/防水鞋套。
通讯:确保手机电量充足,携带充电宝。可备防水袋装手机等重要物品。
应急物品:哨子(求救用)、强光手电筒、少量高能量食品(如巧克力、压缩饼干)、饮用水、常用药品、急救包等。
穿着:速干衣裤、防滑徒步鞋等。
二、途中与游览期间
1.保持信息畅通。
随时留意最新预警信息和景区、交通部门公告。
留意景区内的广播、电子屏提示和工作人员指引。
2.提高警惕,观察环境。
注意观察山体、河道情况。如发现河水突然变浑浊、水位急剧上涨、山谷传来异常轰鸣声、山坡有碎石滚落或树木歪斜,极可能是山洪、泥石流或滑坡的前兆。
远离河道、溪沟、低洼地带、危岩陡坎下方、桥梁涵洞。
避免在陡峭、松软的山坡下停留。
3.谨慎驾驶。
雨天山区道路湿滑、能见度低,极易发生事故。务必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车距。
注意观察路面和山体情况,警惕落石、塌方、路面被淹。
避免在易积水、易塌方路段停车。如遇前方道路塌方或积水过深,切勿强行通过,应寻找安全地点停车等待或绕行。
如遇洪水,立即弃车向高处转移,切勿试图驾车穿越被洪水淹没的道路。
4.露营安全。
汛期尽量避免在河谷、河滩、沟口、低洼处、陡坡下、泄洪道等附近露营。
选择地势较高、平坦、背风、远离地质灾害隐患的地点。
三、遭遇险情如何避险自救
1.冷静判断。第一时间识别危险类型和来源方向。
2.向高处转移。
遇到洪水、山洪、泥石流时,毫不犹豫地向垂直于灾害来向的两侧山坡高地奔跑转移!切不要顺河跑或向下游跑!
选择稳固的岩石、高地或坚固的建筑物顶部避险。
抛弃影响行动速度的沉重物品(除应急必需品外)。
3.寻求救援。
立即拨打110、119或当地应急救援电话报警求救。
利用哨子、手电筒(夜间)、挥舞鲜艳衣物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联系景区管理部门或酒店前台求助。
4.被困受阻。
如被洪水围困在坚固建筑内,尽量向高层转移,等待救援。
如被泥石流或滑坡掩埋,尽量护住口鼻,在掩埋物中创造呼吸空间,保存体力,敲击管道或石块发出求救信号。
5.听从指挥。务必服从当地政府、公安、景区工作人员的疏散指令和安排。
四、特别提醒
1.敬畏自然。汛期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显著增高,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安全永远第一位。
2.取消或调整行程。如遇橙色、红色暴雨预警或地质灾害高风险预警,应立即取消或推迟前往高风险地区的行程。
3.关注官方信息。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不信谣不传谣。
附件3:
旅游防暑降温指南
一、行程安排与穿着
1.避开高温时段。尽可能将户外游览活动安排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16:00后),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正午时分(11:00-15:00)。
2.选择适宜正规景区。优先考虑有树荫、水域或室内项目较多的景区。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茶馆、商场等室内场所作为高温时段的歇脚点。
3.穿着宽松透气。
选择浅色、宽松、吸湿排汗的棉、麻或速干面料衣物,利于散热。
佩戴宽檐遮阳帽,能有效遮挡面部和颈部。
太阳镜必不可少,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
穿着舒适透气的步行鞋/运动鞋。
二、防晒与补水
1.严格防晒。
出门前,在暴露部位(脸、颈、手臂、腿部)均匀足量涂抹防晒霜。每2—3小时或出汗、游泳后及时补涂。
遮阳帽、太阳镜是硬防晒,效果更直接可靠。可考虑携带轻便的遮阳伞。
尽量走在阴凉处。
2.科学补水。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随身携带大容量水壶,定时补充水分。
高温下活动,建议每日饮水3—4升或更多(根据出汗量调整)。
大量出汗会流失盐分和矿物质,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可交替饮用矿泉水、淡盐水或含有适量电解质(钾、钠、镁等)的运动饮料、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纯白水导致“水中毒”。
多吃含水分高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番茄、梨等)。
三、饮食与休息
1.清淡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鱼、蛋、豆制品)。避免过于油腻、辛辣、高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和身体燥热。
2.保证休息。行程安排不宜过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午高温时段可安排小憩(午睡)。游览中感觉疲劳时,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3.室内降温。利用酒店空调、风扇或在有空调的公共场所(商场、图书馆、咖啡馆)休息降温。或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帮助散热。
四、中暑识别与急救
1.中暑先兆。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
应对: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腰带,补充水分(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用湿毛巾擦身或扇风帮助散热。密切观察。
2.轻度中暑。在先兆症状基础上,体温升高(>38°C),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脉搏增快、呕吐。
应对:同上,立即降温补水。可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或涂抹清凉油在太阳穴、人中等部位。如休息后无缓解,应立即就医。
3.重度中暑(热射病,特别危急!)。体温急剧升高(>40°C),意识模糊、昏倒、抽搐、无汗(皮肤干燥发烫)、呼吸急促、心率极快,属于致命急症!
应对:立即拨打120!同时争分夺秒进行现场急救。
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迅速降温:脱去外衣,用冷水反复擦拭全身或浸泡,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大腿根等大血管处。扇风。
监测体温,努力将体温降至38°C左右。
如患者清醒可饮水,补充含电解质液体。
五、特别人群关照
1.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弱,对缺水不敏感,更容易中暑且后果严重。需特别关注补水、防暑降温,减少高温时段外出。
2.儿童(尤其婴幼儿)。体温上升快、出汗调节功能不完善,极易中暑。外出务必做好防晒,保证充足饮水,避免长时间暴晒或待在闷热车内。
3.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糖尿病等)。高温可能加重病情。需遵医嘱,格外注意防暑,随身携带常用药。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