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12号建议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5

王作平代表:

您好,感谢您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关心!您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第812号)的建议已收悉。对您的建议我厅非常重视,多次组织学习研究,经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回

复如下:

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已投入贫困村文化室建设省级补助资金3.75亿元、文化惠民扶贫系列活动专项资金2.64亿元,建成达标贫困村文化室9637个,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526个,开展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1万余场次,成功举办了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四川省首届乡村艺术大展、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2017—2018年,在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实现了深度贫困县流动文化车全覆盖的目标;我省县级文化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了全省46220个行政村文化公益岗位,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帮村行动”,协助村文化室管理,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增加了群众对村文化室的认同感和文化获得感。同时,各地积极探索“一馆一团一车”、“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市民艺术学校”、“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民演艺网”、“农民读书月”等创新举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农家,使基层群众零距离享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增强乡村善治能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原文化厅于2018年8月印发了《关于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试点的实施意见》,规划了通过开展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乡村文化研究阐述、乡村文化保护抢救、乡村文化弘扬传承、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乡村文化转化利用、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乡村文化文明涵养、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乡村文化宣传推广“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十大行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

下一阶段,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将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文化振兴为引领,通过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主要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村文化室达标建设。按照省脱贫办制定的文化室建设标准全力推进计划退出的贫困村文化室达标建设,确保每年计划退出的贫困村文化室按时、全面达到退出验收标准,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贫困村文化室建设任务。同时按照有标识牌、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有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有1个宣传栏、有1个简易戏台、有1套文化器材、有文化志愿者、有活动队伍、有运行管理机制、有效果“十个有”的建设指导标准,加强村文化室效能建设,提升村文化室服务效能。

二是配送流动文化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认真落实“为深度贫困县配送流动文化车”的要求,为贫困县、新建行政区配送一批流动文化车,逐步实现贫困县流动文化车全覆盖。

三是提升打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数字文化驿站。统筹安排文化部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对贫困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改造,在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建设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

四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四川省乡村艺术大展、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农民艺术节(乡村艺术节)、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为龙头,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广泛组织开展“四川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乡演出,组织省、市州、区市县各级文艺院团、乌兰牧骑等基层文艺队伍开展惠民演出。全省每年送文化下乡演出不少于3300场次,其中深度贫困县演出不少于1000场,厅直文艺院团送文化下乡演出不少于400场次。

五是创作乡村题材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是文化发挥扶志扶智作用的主要载体。文化厅鼓励省直文艺院团在贫困县设立创作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贫困地区进行采风创作。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求,每年创作一批倡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歌曲、舞蹈等文艺作品,并组织开展好传唱活动,促进移风易俗,增强内生动力,展现扶贫成效,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六是保护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和民族工艺。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资源普查,建立健全文物“四有”档案和传统村落“一村一档”。依托民族传统手工艺重点企业、协会、传统手工作坊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支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利用非遗传习所和文化阵地,加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技师,深度研制开发藏族唐卡、彝族漆器、羌绣等文创产品。推进长青春科尔寺、波日桥、日斯满巴碉房维修保护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启动建设一批文旅融合文化惠民示范点,规划建设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提升点,推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

七是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围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产业导向”原则,发展音乐产业,扶持“乡村音乐节”,打造“四川音乐季”特色品牌。以互联网为主要宣传推广平台,打造文化创意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园区在成都平原经济区落地,在成都开设文化创意产品专营店,增加文化创意产品的富民惠民收益。

八是创建命名文化扶贫示范村。持续开展文化扶贫示范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扶贫示范村的典型引领作用。2020年前,全省每年将创建命名一批文化扶贫示范村。

九是打造村史纪念馆和乡村特色博物馆。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更是乡村振兴的魂脉与基因。要按照“宜拆则拆、宜保则保”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乡村人文历史价值和能够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农村民居、古建筑、乡村文化设施等进行保护利用,培育和打造一批乡村史纪念馆和乡村特色博物馆。

十是培育乡土文化文艺人才和文化志愿者。深入实施“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依托“藏区乌兰牧骑演出队人才支持项目”、“彝区五彩云霞演出队人才支持项目”、“文化乡村人才支持项目”和“阳光工程--西部文化志愿者项目”等,为少数民族地区订单式培养一批文化艺术人才。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培养戏曲人才、农村戏曲团队和文化志愿者。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6月25日

(联系人:王成平,联系电话:028—86707136)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