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政协四川省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76号提案办理意见的函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24

朱晚林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展乡村文化传承工程助力乡村德治建设的建议》(第0676号)收悉,我厅高度重视,征求财政厅、农业农村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协办意见后,现答复如下。

一、加大乡村文化传承力度

乡村文化传承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历史周期长,通过文化的化育功能助推乡村德治建设是一条重要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农耕文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是美丽乡愁的印记,是文明乡风的底色。传统建筑、农耕器具和传统技艺等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刻不容缓。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措施、责任主体等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将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我省拟于今年10月举办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力度,对有重要价值的逐步申报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把古民居和古院落的保护利用纳入乡村文化振兴之中,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把古民居和古院落打造成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文化纪念馆和乡愁记忆馆。加强“四古”保护利用,形成《四川省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方案》《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方案》,出台《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加快推进《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培育推出“四川最美古村落”。积极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水磨、犁铧、风箱等传统农耕文明器具,建设巴蜀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成立四川乡村艺术基金,扶持乡村艺术、乡村艺术人才发展。传承保护农耕文明和优秀乡村文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技艺大赛、技能大赛,今年拟召开一次全省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和农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评选大会。

二是夯实乡村文化服务基础。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必须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基层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文体活动等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予以支持。增加农村文化供给总量,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深化文化下乡活动,开展“百舟竞渡迎端午”“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等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探索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制定以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精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供给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四川乡村艺术节、农民丰收节、少数民族艺术节等活动。办好四川广播电视台公共·乡村频道,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收看地方电视节目难的问题。

三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提升。四川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深层次开发和挖掘仍然不够。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扶持一批创新力竞争力强的文旅文创企业,塑造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实施乡村创意产品推广行动,以刺绣、竹编、年画、唐卡等为重点,加强对乡村农特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品牌包装,建立以文化体验感知为导向的农特产品品牌,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特色创意产品。启动“文创+农创+旅创”三创融合工程,建设三创融合示范乡村。举办“大地艺术季”活动,将农地农村与美术艺术结合,把艺术植入乡村,用艺术浸润乡村。合理开发利用乡村古民居和古院落的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与农业、旅游、康养、教育等融合发展。

四是着力培树乡村新风良俗。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将遏制住婚丧嫁娶高额礼金、乱办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作为新风良俗培树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通过村规民约进行规范。深化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移风易俗主题实践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现代文明素养。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评选表彰环境卫生模范、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勤劳致富好家庭,选树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身边典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二、积极启动“村史馆”文化建设工程

“乡(村)史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文脉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载体,对记录农耕文明、传承文明乡风、留住乡村记忆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为:“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打造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为“乡(村)史馆”文化建设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政策支撑。

充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2018年起,我省在遂宁、南充、巴中等地区部分市县开展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做好乡(村)史馆建设规划、内容设置、史料提供、展陈布置等工作,逐步建立推进村史馆建设相关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村史馆,促进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全面启动“乡镇志”及“特色村村志”编纂工作

认真落实《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川志发〔2018〕44号),继续加大推进《四川省乡镇简志》编纂出版工作,2019年拟出版《四川乡镇简志》(泸州卷、达州卷),展示四川独特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增强巴蜀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组织指导各县(市、区)地方志工作部门做好乡镇志、特色村村志编纂规划整理,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推动特色名镇名村志书编纂,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项目,指导相关市(州)做好名镇的电视宣传片拍摄,留存乡村记忆,用光影把历史与现实串联,真正致力于延续文脉,传承精神。

感谢你们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6月24日

(联系人:刘小安,电话:028-86703717)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