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国难当头,艺术何为?
这7篇“艺术宣言”在四川奏响文化抗战强音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国难当头,艺术何为?这个展览或许能带来思索和答案。9月3日,“烽火宣言——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美术文献研究展”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以7篇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艺术宣言为主线串联,它们虽源于不同领域,却共同回应着“救亡图存”的宏大主题。
展览现场
7篇艺术宣言,来自当时身处四川大后方的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刘开渠在《雕塑与抗战》中,提出以雕塑凝聚民族记忆,感化民众;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成立大会宣言中,呼吁艺术家们以刻刀为武器,直面人生,敢于踏进现实的血泊而战斗;《四川漫画社第一次救亡漫画展览会宣言》强调,以漫画的形式赞扬同胞抗争之勇,并给予敌人辛辣讽刺;孙明经在《电影与动员民众》中主张,以影像唤醒民智,宣扬爱国情怀;李有行在《美化人生》中提出,将艺术融入生活,以美育滋养民族精神;张大千在《四川美术协会庆祝美术节讲演》中预言,抗战将催生中国艺术的文艺复兴;傅抱石在《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必胜》中,提炼出中国美术的3种伟大精神,论证抗战必胜的历史必然。
刘开渠雕塑作品《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复制品,又名《无名英雄像》)
以此为线索,展览汇聚了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家抗战时期在四川地区的佳作,用500余件文献资料与艺术作品,讲述与还原烽火中身处四川的艺术家们的时代群像。刘开渠的《无名英雄像》(复制稿)可能是川西坝子上任何一个农民的儿子,也是300多万出川抗战子弟的集体缩影;张漾兮的木刻作品《前方浴血抗战,后方加紧生产》《献军粮》刻画出前线的壮烈与后方的坚韧,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谢趣生的《招魂曲》系列漫画,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那个时代的黑暗面。这也是《招魂曲》自1946年首展后,时隔近80载再次公开展出。
展览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突破传统文献展的静态模式,以沉浸式+互动性的设计,增强观众对历史的感知。入口处的水雾投影,让矗立在成都街头的“无名英雄像”仿佛穿越历史迷雾向观众走来;老成都地图上标注的地理点位,还原遍地开花的美术界抗敌活动;展柜下方的抽屉里,藏着四川手工艺调研的历史图片、文献等“彩蛋”,静候每一位愿意深入了解的观众前来翻阅和探索。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成都市美术馆供图)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