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千年古镇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孝泉镇元宵放河灯。
孝泉镇春节民俗巡游。
□杨爽 屈军 (图片由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提供)
在成都平原腹地,闪耀着一颗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相交融的川西明珠,那就是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一处文脉兴盛、泉城交融、禅意悠远的文旅胜地。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作出系统部署,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以文化铸魂、活动聚势、业态焕新、创新赋能,奋力探索出一条彰显特色、富有成效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
文化+创新
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身着汉服在延祚寺的绣球花海中打卡拍照,在武圣宫品着盖碗茶欣赏川剧变脸,去德孝城的街巷里邂逅一场“安安送米”的孝礼巡游,再沉浸式参与体验德孝城内的《涌泉记》角色扮演……眼下,孝泉镇主打“小而精、近而活”的在地文化演绎,不断丰富游客的互动体验与德孝文化感知,让千年文脉在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动场景中焕发新生。
文旅如何破圈?孝泉镇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实践,以“历史与现代共生、文化与烟火交融”的差异化路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秘籍。
“近年来,孝泉镇以文化传承创新为核心引擎,以德孝文化为引领,系统梳理历史脉络、人文典故,推动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孝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1—7月,孝泉镇累计接待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3亿元。
古镇繁荣,不光靠建,更要靠运营。
走进德孝城,通过实地探寻、民俗巡游、数字展示,“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经典德孝故事得到活化演绎,游客在角色扮演中沉浸式感受德孝文化的魅力。孝文化主题图书馆建设的加速推进,将成为展现千年德孝文脉的新地标,夯实文化传承根基。
“‘牛排火锅’‘孝泉麻饼’这些非遗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成了体验项目。”孝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现有6处文物保护单位、1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如今,这些资源正加速转化,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剧场与研学工坊稳步建设,“德孝文化沉浸游”线路广受欢迎,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新韵。
活动+业态
让文旅消费“火”起来
8月的川西,秋意渐浓。位于德阳旌阳区孝泉镇半边街上的一间小铺,却人气不减。
小铺名叫“泮染”,负责人彭先凤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她的店铺既展示售卖扎染非遗产品,还售卖咖啡,院落精心保留了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临街的院落被打造成融合茶道与咖啡的休憩空间,吸引游客纷纷来此驻足。
在如今的孝泉镇上,像彭先凤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越来越多。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古镇注入了青春活力,也带来了新潮的运营理念和消费场景。孝泉镇的文旅产业,正悄然从“过境游”向深度体验的“目的地”转变。
截至目前,孝泉镇已成功盘活利用多处闲置古旧院落,引进青年创客团队运营茶馆、主题民宿、非遗工坊、文创集合店等12处新兴业态。“这些充满活力的新空间,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显著拉动了消费,创客项目年均营收持续增长,成为古镇文旅经济的新增长点。”孝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深化活动聚客引流作用,孝泉镇精心烹制贯穿四季的“活动大餐”,“年味孝泉”“芳菲孝泉”“激情孝泉”“潮玩孝泉”“慢享孝泉”五大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做到月月有主题、全年不断档。
夜幕降临,半边街、转龙街灯火通明,武圣宫戏曲常态展演,“夜市、夜游、夜秀”构成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上九会”热闹非凡、“放河灯”浪漫诗意,现场人山人海,深受游客欢迎。
聚焦“孝、泉、禅”三大核心IP,孝泉镇正加快推进武圣宫—邻姑泉、德孝城—孝源里、禅养综合体三大组团,全力打造非遗国潮、孝廉体悟、禅意旅居三大特色街区。同时强化非遗工坊、策划策展等新兴业态培育打造,推动传统餐饮、民宿等业态升级、整合。“街区打造整合了资源、串联了景点,现在民宿预订率比以前高出近一倍,游客停留的时间也明显延长。”孝泉镇溪亭民宿负责人表示。
项目+场景
让消费体验“新”起来
这段时间,在孝泉镇,不少游客和居民欣喜地发现,在延祚寺对面,一座全新的文化综合体——孝泉书院拔地而起。
从一处珍藏典籍、传道授业的传统书院,到融合文化传承、研学体验与休闲雅集的复合空间,这座集文创销售、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正通过现代美学方式演绎传统德孝文化。
孝泉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孝泉书院以“德孝文脉IP”为灵魂纽带,将自身的深厚底蕴与孝泉镇的千年泉韵、禅意悠然相融合,打造了一处集“阅、习、展、游”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与文化会客厅。
项目是文旅融合的“加速器”,近年来,孝泉镇以全域旅游“1+5”专项规划为牵引,谋划编制近、中、远期项目38个,今年有序推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三类12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近6.3亿元,年度投资1.6亿元。
在孝泉镇,邻姑泉泉系整治、阳安大道提档升级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武圣宫传承利用、生活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加速落地。闲置空间、建筑外立面、停车场等“金角银边”通过见缝插绿、添花造景等方式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生活美学场景处处可见,文旅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感持续提升。
随着文武路提档升级、孝泉书院项目的建成投用,宽敞平整的道路直通惬意美景,今年5月,延祚寺绣球花竞相绽放,与古镇风貌交相辉映,吸引大量游客驻足。“今年的绣球花开得特别艳,短短一个多月的花期,延祚寺和书院吸引15万人次前来观光打卡。”孝泉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品牌
让融合动能“强”起来
未来,孝泉文旅该如何更上一层楼,让“流量”变“留量”?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孝泉镇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文旅产业发展,分行业领域组建商家联盟。“这一联盟不仅有效引领了业态的规范化进程,更成为带动产业整体升级的重要引擎。”孝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景区治理平台,孝泉镇深化了“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融合互促模式,强化了文旅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核心地位。
品牌塑造是文旅融合不可或缺的特色名片。近年来,孝泉镇精心培育并依托“上九会”与“孝文化旅游周”两大品牌活动IP,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前置与活动预热模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古镇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同时,孝泉镇充分发挥其地处古蜀文化旅游圈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三星堆旅游环线,着力打造一条融合古蜀文明底蕴与德孝文化特色的品牌旅游线路。
面向未来,孝泉镇将进行系统谋划,紧密结合片区德孝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断优化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将通过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全系水系规划等关键性文旅规划,为中国德孝城、武圣宫等资源注入崭新活力,实现以规划强化布局、以管理促进规范,从而焕发古镇持久魅力。”上述负责人表示。
孝泉镇的魅力正不断“破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从荣登央视戏曲春晚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到央视《记住乡愁》《此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等大型专题纪录片的倾情推介,再到《乐在旅途》《中国文化传承之旅》等栏目对其文旅融合实践的深度聚焦……孝泉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逐渐走进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的视野,更让孝泉所承载的那份独特的“诗和远方”持续绽放光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