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守护熊猫家园 筑牢生态屏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许雨珂
8月19日,聚焦“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正式开幕。作为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建设成果备受瞩目。这片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88%的1.93万平方公里土地,栖息着占园内种群91.6%的1227只野生大熊猫,更庇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上万种野生动植物。四年来,四川通过法治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建设”,探索出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双赢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生态修复,筑牢家园。四川片区科学划定1.32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与0.6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构建106个管理网格和663条固定巡护线路。2024年累计开展巡护7.54万人次,里程超9.45万公里,现场记录大熊猫活动55次,发现痕迹点2005处。黄土梁、泥巴山等7条生态廊道持续实施建设,累计修复栖息地近33.14万亩。在流石滩地貌、海拔3600米的唐家河片区,新发现的大熊猫粪便刷新物种活动纪录,拖乌山廊道监测到32次大熊猫活动。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见证“伤疤”变“绿肺”的蜕变。
科技赋能,智慧守护。3871台红外相机构建立体监测网络,2024年捕获野生大熊猫影像3870余次。26台视频监控设备、300台红外设备接入全国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与超短波传输的“猫脸识别”技术,实现36种野生动物AI识别。科研支撑体系持续强化:大熊猫“DNA身份证”建立,世界最大野化训练基地在大相岭建成,累计实施371个科研项目。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2025年将扩招本硕博学生111名,为保护事业储备尖端人才。
社区共建,绿富同兴。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架起协作桥梁,2024年3000余名居民变身生态管护员,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赔付811.24万元,化解人兽冲突。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等入口社区崛起为生态体验枢纽,40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9个生态产业基地。首批11支共31万份认证原生态产品年销3000万元,“川熊猫笋”“雅连”等特色品牌走向全国。3200余家农家乐与民宿铺就致富路,产业乡镇农民收入显著高于区域平均水平。
文化传播,声动全球。自然教育蓬勃发展,30余处基地年接待访客440万人次。平武县首创持证“生态导赏员”机制,500余人组成专业队伍传递生态理念。《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纪录片引发全网3亿次关注,数字国际熊猫节、RUARUA PANDA全球巡展等提升国际影响力。国内网络传播影响力达38%,居五大国家公园之首。
创新实践,树立标杆。法治化保障筑牢根基,《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实施,“林长+检察长”机制强化执法协作;数字化管控精准高效,卫星遥感与巡护终端构建“空天地”监测网;绿色化转型成效凸显,栖息地修复与矿山治理重塑生态本底。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