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五位“梅花”齐聚 共话巴蜀戏曲教育传承发展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9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锦官梨园吐蕊,蜀韵新声传薪。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在川火热进行。3月28日,现场评选与名家座谈会在四川大剧院开展,后续将相继推出展演晚会、高校巡演的系列文化活动。

座谈会

这场融专业竞技、学术探究与艺术展演于一体的戏曲盛会,通过“以赛促教、以演促学”的创新模式,生动呈现巴蜀戏曲教育的传承新貌与创新成果。

随着川剧锣鼓敲响,来自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青少年选手依序登台。

呈现了《金山寺》《打饼》《劈棺》《活捉三郎》《六月雪》等经典剧目。七十分钟的展演中,从《劈棺》的婉转水袖到《金山寺》的铿锵武打,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诠释着川剧程式之美。评委组从唱腔、身段、角色塑造等多维度进行专业考评,选手们以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彰显了川剧程式之美与叙事张力。

现场评选

此次评选不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通过“以赛代练”模式,推动青年演员在竞技中精进技艺,为川剧人才梯队建设夯实基础。

评选结束后,“梨花杯”座谈会如期举行。陈智林、陈巧茹、肖德美、刘谊、虞佳五位“梅花”的智慧碰撞,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勾勒出清晰路径。

陈智林分享了《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对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政策保障实现“文艺川军”建设,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智回报,把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给青年演员做一间“样板房”,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全力支持川剧新人的培养与川剧事业的发展。

陈巧茹则通过《欲海狂潮》《四川好人》等跨文化改编经典,让川剧不仅有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融入了世界名著,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喜爱。“真正的中华戏曲魅力一定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让它绽放,我们的年轻演员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老师认真教,孩子踏实学,‘老梅花’带‘小梅花’才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我们中国的戏曲发展好。”

在人才培养维度,肖德美教授已经从事艺术教育30多年了。通过列举《放裴》里的褶子技巧,强调小生基本功的重要性:“不是年轻人不喜欢戏曲,是我们传播不够,川剧代表了我们巴蜀人文精神的高度,去年从幼儿园到大学,很多学生喜欢川剧艺术的来听我们的讲座,今后我们也会继续传承传播川剧艺术。”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刘谊介绍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构建起从课堂到剧场的完整生态链,截至目前,学校培养了4000名川剧演员,19人获得梅花奖,30余次小梅花,除了日常教学,学生们也参与了《草鞋县令》《芙奴传》等大幕戏的演出,做到了“产教融合”,从学生到演员,川剧的未来在年轻人的身上。

“在学校课堂里学的东西肯定是不够的,孩子们是必须要在舞台上去成长,”聊到对川剧人才的培养,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虞佳说道:“我也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参加各种比赛,所以也鼓励我的孩子们多看多学,多参加比赛来磨砺自己,希望从个人的经验来帮助到孩子们。”

四川天府演艺集团供图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