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让巴蜀传统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四川非遗馆内,传承人正在进行技艺展示
作为我国第一个建成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四川非遗馆”)是四川非遗资源和非遗保护传承实践集中展示的主平台和总阵地。自2022年常态化开放以来,四川非遗馆以创新和传承为核心,累计接待观众265.3万人次,组织活态展演、专题活动超200场次,成为巴蜀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立体展示窗口。
创新展陈理念 打造活态传承标杆
为充分展示非遗传承的四川智慧、四川力量,四川非遗馆聚焦四川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通过常设“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汇聚全省21个市州2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精选近2000件代表性作品,围绕“百年千技”“守正创新”“非遗生活”三大主题单元,动态呈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都漆艺、成都银花丝等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
深耕品牌活动 构建全民参与格局
四川非遗馆还肩负着积极传播推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近年来,通过积极联动各地非遗资源,四川非遗馆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毛皮画上的马文化》主题展”“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当代五体书法与笔墨纸砚技艺展”“蚕茧纸轩丝绘画、蜀裱非遗保护成果主题展”等各类临展和相关非遗展示活动,2024年累计举办“非遗大讲堂”“传承人讲展”“非遗集市”“天府旅游美食”等专题活动30场,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活态展演58场,累计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其中接待研学团队近20万人次,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提升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理论研究 构建非遗保护学术体系
近年来,四川非遗馆坚持非遗系统化保护,建成非遗数据库,推动构建数字保护平台,数据资源量已达600TB。通过建设非遗专家库,吸纳入库专家超400人,跨界成立省级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涉及多名国内非遗领域专家,构建四川非遗保护智力支撑和人才培养平台。以专家育骨干、以项目带队伍,提升非遗保护专业水平。开展“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期规划评审并形成建议方案,编撰出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5卷,开展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非遗创新应用与全域‘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等课题,进一步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推动跨界融合 赋能非遗创新利用
在持续增强非遗活力方面,四川非遗馆也获得初步成效。联合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发起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建立“同根同源”非遗项目和区域保护协同机制;承办首届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促成200余个非遗品牌IP成功签约,意向授权金额8200余万元;连续承办4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创新非遗云消费云体验场景,吸引近6亿人次参与,销售额超8.8亿元,进一步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四川非遗馆已获选“省非遗传承基地”“川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基地”“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省外事参访重点单位”等,有效发挥了非遗保护传承主阵地主力军功能和作用。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琳说:“我们将持续以科技赋能传统、以创意激活经典,让千年非遗真正成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时代文化。”
(文图由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