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双星”映耀群星奖,成都群文沃土绽芳华
宋 军 程江华 毛澜静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现场揭晓了群星奖各门类奖项,其中成都的群众合唱团队“成都童声合唱团”、舞蹈作品《酒曲踩出幸福谣》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斩获奖项。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四川省各市(州)中均排名前列,实现了评奖改制以来成都在国家级群众文艺奖项领域零的突破。

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谣》演出现场

“成都童声合唱团”演出现场
蓉城文艺的沉寂与觉醒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项,始创于1991年,每三年评选一届,代表群众文艺创作顶尖水平。2016年第十七届群星奖开始改制,评选奖项由之前的220个骤减为20个,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各5个。2022年,第十九届群星奖将深受群众喜爱的合唱、广场舞纳入评奖范围,评奖门类增至六大类,评选奖项增至30个,获奖率不足1%。
纵览改制后的三届(第十七届至十九届)群星奖获奖作品,从省份来看,作品分布呈现“东部引领、直辖市表现突出、中西部特色突围”的格局。作为西南部省份,四川省共获得3次群星奖,分别是以民族文化和非遗传承为题材的群舞《我的弦》、以阆中传统民俗为题材的表演唱《亮花鞋》、以千古名篇《蜀道难》为切入点的曲艺类四川扬琴《蜀道》。
而成都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缺乏经费政策支持、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群众文艺创作未得到较好发展,在第十七届至十九届群星奖评比中,仅有2件作品入围全国终评、2件作品入围全国复评。
奏响群文创制“蓉”光序曲
成都是文化历史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三星堆—金沙的古蜀秘境,到“文宗自古出巴蜀”的文人气象,再到如今的潮流集聚地、热门文旅目的地,成都这片文艺沃土从未断流。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成都特色”,挖掘本土文化,通过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三重发力,推动全市群众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一是以品牌铸平台。成都市文化馆大力构建群文品牌受众分类供给机制,延伸文艺触角,已形成全民美育系列、文旅志愿系列、群众活动系列、蓉艺繁星系列、人文成都系列5个系列共23个经典群众文化品牌,让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特长的市民群众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并以品牌力量形成平台优势,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不断丰富群众作品库,提升群众文化的艺术价值。二是以活动聚人才。成都市文化馆通过深入开展“成都文化四季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文艺繁星计划”、成都街头艺术表演、“文旅蓉光”成都文旅志愿服务、“周末星舞台”、“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天府全民艺术季”、乡村文化“三个一百”推广计划等活动,成功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态度、有方法、有作品的艺术人才,为成都艺术作品的创作夯实了人才基础。三是以项目申资金。成都市文化馆针对之前缺少文艺创作及参赛参演经费、经费使用不灵活、参赛绩效考核不全面等问题,积极向上级主管单位“打报告”,争取到“新星向蓉”——群众文艺精品创演专项经费,为作品的提升打磨、参赛参演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探索形成了“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共创精品”的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推出“市区联动”的合作模式,结合省、市、区三级文艺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艺作品。此外,还通过调整经费、绩效考核机制,积极调动主创团队和文艺干部的创作积极性。
匠心雕琢铸就蓉城文艺精品
为备战第二十届群星奖,成都建立完善的群众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流程。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搭建组织机构、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统筹协调、监督管理、资金保障;成都市文化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业务辅导和专业指导,整合资源、组织专家,联合区(市)县制定“一节目一方案”打造方案,组织、调度创演人员集中排练,提升作品;区(市)县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成都市文化馆在作品创作打造过程中,扎实把握繁荣发展群众文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使命,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整合各类资源对作品创作全环节进行保障,同时通过第三届四川艺术节群星奖比赛、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四川选拔活动及复评等赛事以赛促创,持续激发基层文化创新活力,打造了一批根植天府文化沃土、展现时代气象的群众文艺精品。其中4件作品(团队)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入选数量位居四川省各市(州)首位,创下成都自群星奖改制以来最佳成绩。
群众合唱类“成都童声合唱团”是成都市重点培育的群众文艺团队。本次群星奖终评,“成都童声合唱团”带来的两首参赛曲目为规定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与自选原创《雪莲花》。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基于余忠元女声三部合唱版本进行改编,以童声赋予经典红歌鲜活气息;《雪莲花》则是为“成都童声合唱团”量身打造的,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成都童声合唱团”的顺利参赛还有一个重大挑战:在排练组织上,为保证作品能有最好的呈现,主创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排演计划。由于合唱团团员来自成都市39所中小学校,协调沟通组织工作难度很大,最终在成都市教育局、各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下,在主创团队、合唱团员们的辛勤付出下,完成了精彩呈现。
舞蹈类作品《酒曲踩出幸福谣》灵感源于主创团队对四川邛崃酒厂的实地探访,作品将劳动场景转化为舞台语言,通过动作编排、服饰道具和沉浸式的舞台设计,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为精准呈现“踩曲”工艺,主创团队反复揣摩足尖力度与身体韵律,从模拟曲块发酵的弧度,到展现酒曲升华的轻盈,每个动作都历经千锤百炼。终评演出中,演员们赤脚踩着酒曲,口号声与欢笑声交织,把劳动者的勤恳与对生活的热爱酿成动人乐章,尽显群众文艺的真挚力量。
入围群星奖终评的音乐类作品《成都街头走一走》的呈现堪称“一部城市进行曲”,其创作过程突破了地域特征限制下音乐作品“出彩难”的困境。从对火锅、盖碗茶等城市符号的元素堆叠,到聚焦“街头”叙事主线的典型提炼,再到融入时尚表达的编排升级,都是主创人员多轮打磨以后的匠心表达。创作中更果断做“减法”,摒弃传统惯常艺术形式,转而捕捉小贩叫卖声、路人欢笑声等“烟火素材”,并融入街头“铜人”表演、说唱等特色形式,让作品既还原成都街头的中国式现代化气象,又充满生活质感。《成都街头走一走》的创新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对表演唱形式的突破——它没有局限于“唱为主、演为辅”的传统模式,而是将“唱、演、跳”与“街头基因”深度融合,构建出“沉浸式街头叙事”的舞台效果。
另一件入围终评环节的曲艺类作品《家中来了洋女婿》以“一带一路”、国际援助为背景,以独特的四川方言快板表演形式,用诙谐笔触呈现中国家庭和国际友人的文化碰撞。作品巧妙设计语言对比——洋女婿说着带外国口音的普通话,搭配丰富的肢体语言,既保留成都烟火气,又便于全国观众理解。
4件作品(团队)在全国最高水平的群众文艺舞台上展现了成都的文化魅力与创新精神。未来,成都市文化馆将以此为起点,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不断推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
(本文图片由成都市文化馆提供)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