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甘孜州:让非遗“传下去”还“不失真”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近日,四川省公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甘孜州8个项目上榜。而在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甘孜州也有8人入选。
非遗名片不断增加,既让甘孜州拥有了更多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机会,也加大了当地非遗传承保护的压力。“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有‘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失真风险。”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毫不讳言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如何让非遗技艺既能“传下去”,又“不失真”?甘孜州多地都在探索。

德格非遗卓且在印经院前上演。德格卓且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洛绒尼玛 摄)
让传承不断代
建立“多层级传承人”培育机制
“牛羊毛编织技艺太繁琐了,以往别说其他人,我自己都不愿意学。”11月中旬,在理塘县“妈妈树”非遗工坊里,曲珍正埋头盘理着线团。作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师承自己的母亲——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拉西。
虽然从小耳濡目染地学会了这项技艺,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曲珍都不明白这项技艺的价值何在。直到母亲和自己分别获评省级、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亲领到了传承补贴,自己在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起了非遗工坊。“现在工坊年销售额能达到50多万元。”曲珍自豪地说。
近年来,因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原因,包括甘孜州在内的很多地区都面临非遗传承“断代”的挑战。为此,甘孜州建立“多层级传承人”培育机制,鼓励掌握核心技艺、年龄较大的传承人申报国家级、省级资质,通过发放补贴等方式激励他们收徒传艺;为有创造性、市场化思维的年轻传承人提供平台、就业培训等,鼓励他们开设工坊、创立品牌。
截至目前,甘孜州已培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154人、州级2033人。
更多实践还在进行。在巴塘县,连续多年举办的“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吸引了不少老艺人参加。获奖选手不仅能领到奖金,还能获得申报非遗、和青年设计师共创作品、产品展销等机会。
“激活了老艺人的内生动力,也从源头上解决了传承断代的问题。”巴塘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舒凤告诉记者,通过举办技能大赛,该县目前已挖掘申报40余位县级、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孵化了10处社区家庭工坊。
让保护不悬空
以系统性保护搭建实践场所
近日,在乡城县洞松乡一处工地上,白藏房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丹巴和乡亲们一边夯土,一边喊着号子。
53岁的丹巴16岁起便开始跟着村里的老者学习夯土技艺,如今已经修建了140余座白藏房。此前,由于白藏房所需木材减少、相较现代建筑建设周期更长、造价更高等原因,他一度担心自己的技艺失去用武之地。
难题也摆在了乡城县有关部门面前,失去了生存土壤和实践场所,对白藏房营造技艺的保护犹如“空中楼阁”,没了抓手。
以系统性思维破题,近年来,乡城县一方面发放专项资金用于修缮白藏房,聘请传统艺人参与修缮工程;另一方面,实施新型建材替代木材建房行动。此外,该县还连续多年举办白色灌礼文化周,依托当地居民给白藏房浇筑泥浆这一传统民俗,不断提升白藏房及其衍生文化的可见度、影响力。

乡城白藏房。乡城白藏房营造技艺为州级非遗,目前已入选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受访者 供图)
如今,丹巴参与修缮了县里的数十栋白藏房,还收了4个徒弟,“现在白藏房名气越来越大,老房子要保护修缮好,还有一些新建的民宿、酒店也需要我们参与。”
“任何一种非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延续,与周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只有统筹好这些要素,才能为非遗保护留下‘土壤’。”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州已建立康巴文化(甘孜)生态保护实验区、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一步将围绕保护区内的非遗、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让发展不失真
“适度商业化”+“抢救性”保护
近日,在德格县麦宿镇的“钦乐工坊”里,利玛铜手工艺人正打磨着手上的铜铸品,这一批货物即将离开川西高原,寄往瑞士。
德格县麦宿镇素有“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之称。近年来,当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工匠参与”模式,建成民族手工艺传承园,培育了宗萨宁达艺术文化公司等龙头企业。随着产业发展,矛盾也摆在了眼前——产业化要求有规模、有标准、能批量生产,文化却要求独特、有差异。
麦宿镇找到了“适度商业化”的路径。通过政府搭桥,引进青年设计师,各家工坊定期推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同时,生产上多采用“人工流水线”的模式。“以往所有工序都由一人完成,效率不高,现在每个步骤由一人专门负责,大家各司其职,效率提高的同时还保留了手工制品的风格。”“钦乐工坊”主理人达瓦卓玛告诉记者。
“适度商业化”让发展红利惠及全镇,目前该镇已有30余个手工艺作坊,2000余名工匠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遗,还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龚自华 摄)
对于部分目前欠缺商业价值的项目,甘孜州还采取了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耗时9年建成一个“歌舞数据库”,目前甘孜州已完成近1800首山歌、2000余首弦子锅庄、12部藏戏的词曲整理和音视频录制,让濒危传统音乐舞蹈得到永久性保存;针对德格印经院雕版、噶玛嘎孜唐卡绘画等核心技艺,当地采用现代技术记录与备份,以免自然损毁造成文化遗失。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