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四川盐源县老龙头墓地考古取得重大成果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18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3月17日讯(记者 何佳欣)3月17日下午,由中共盐源县委、盐源县人民政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盐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盐源县融媒体中心、盐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可盐可甜·何以盐源”——2024盐源文旅推介会在成都阿来书房举行。

作为盐源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老龙头墓地的重要考古发掘成果在盐源文旅推介会现场揭晓。

墓地平面照

已发掘面积4200平方米

清理墓葬1893座

老龙头墓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润盐镇五洞桥村毛家坝,地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梁顶部,墓地核心区面积约12000平方米。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遭到盗掘,1986—200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三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

2020年4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盐源县文物管理所等组成联合考古队,连续四年对老龙头墓地进行了发掘。截至2023年11月已发掘面积4200平方米,清理墓葬近1893座,马坑1个。

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层层叠压,墓底距地表深度从0.3至4.5米不等。除少数瓮棺葬外,其余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中型墓葬可见巨石覆盖墓口的现象。墓葬以东西向为主,少数为南北向。可辨识人骨的墓葬,头向以西向为主,次为东向,少量南北向,仅见发掘区东南部。

竖穴土坑墓的墓室内多遗留有木制葬具痕迹,可能为棺或椁的痕迹,大、中型墓葬有棺椁痕迹,小型墓普遍有棺痕,部分底部无痕但遗留侧板棺痕,少量墓葬则不见葬具痕迹。葬法以一次葬为主,少见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最为常见,另见少量截肢葬、屈肢葬。此外,一些人骨遗骸存在以物包裹的现象。少数墓葬可见叠葬现象,多者为5层,少者为2层,各层人骨之间间隙较薄,各层人骨葬法亦有差异,一般是偏上层人骨为仰身直肢葬,偏下层则为二次葬。绝大部分墓葬出土有随葬品,多寡不一。

铜马车

目前共出土各类遗物7000余件(套),包括陶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玻璃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和铜器为大宗。陶器以各类双耳罐为主,另有少量单耳罐、高领罐、带流壶、瓶、豆等器物。铜器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戈、剑、钺、矛等兵器,刀、削、凿等工具,马衔、马镳、当卢、节约、铃、角形饰等马具和杖首、树枝形饰、鸟形饰等装饰礼仪用器;另出土少量臂鞲、铠甲、纺织工具等其他器物。铜器以兵器、工具和马具多见。石器主要包括刀、箭镞、砭针、砺石、磨石、臼、杵、石范等。铁器以铜柄铁剑为主。金器以金箔制品为主,包括项饰、戒指、薄片等器类。银器有手镯等。玻璃器主要为费昂斯串珠。此外还出土有玛瑙珠、绿松石珠饰、滑石饰品、海贝、皮革制品等。

土坑竖穴墓根据形制及规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带盖顶石的大中型墓葬,面积在5—20平方米,以7—10平方米居多。均发现有木棺类葬具,部分墓葬可见葬具上下重叠的现象,推测此类墓大多有棺有椁。少数墓内随葬马,常见头骨、牙齿和肢骨等遗存,个别墓葬在附近设有专门的马坑。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包括各类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石器、玻璃器等。铜器以兵器为主,马具也较为常见,甚至成组出土。少数规格较高的墓葬出土铜纺织工具、小型铜车马、铜案、铜勺、彩陶大双耳罐等特殊器物。

第二类为不带盖顶石、常有单棺的中小型墓葬,面积多在1.5—5平方米。基本不见马等动物随葬。出土遗物主要为铜器、陶器和石器。与第一类墓相比,不见铜纺织工具,极少见马具、杖首、动物形装饰等铜器和玻璃器,树枝形饰、铃等铜器仍然可见。陶器中不见彩陶罐,仅有各类小双耳罐,纺轮也较多。石镞等更为常见。一些墓葬随葬有石范、陶鼓风管等与冶炼相关的遗物。

第三类为不带盖顶石、多无木棺的小型墓葬,面积多在1—4平方米。一些墓葬边缘有一周侧板,中间无底板;另一些则完全无葬具的痕迹。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基本不见铜器,部分墓葬无随葬品。陶器中,常见带流壶、高领罐、圈足双耳罐、纺轮等,几乎不见平底双耳罐;石器常见石范、砺石、磨石、石刀等。

瓮棺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东部。墓圹为圆形或椭圆形,面积小于1平方米。以1—2件陶瓮为葬具,多东西向放置。人骨多已腐朽。偏早阶段的瓮棺葬以大口乳钉瓮为葬具,无随葬品。偏晚阶段的瓮棺葬多以小口瓮为葬具,陶瓮体形瘦高,有的带有双耳,随葬有双耳罐等器物。

铜罐

突破既往认识!

老龙头墓地的年代上限延伸至商周之际

据介绍,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结合测年数据,可将这批墓葬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墓葬包括无盖顶石的竖穴土坑墓和瓮棺墓,其中竖穴土坑墓多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品中铜器极少见,仅有少量箭镞等。陶器以乳钉瓮、簋式豆、带流壶、高领罐和圈足小双耳罐为主,器物类型比较单一。另外还常见刀、箭镞、砭针等石器,个别墓葬随葬有石范、鼓风管。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墓葬为无盖顶石的竖穴土坑墓,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陶器、石器和铜器为主,以带銎铜剑/刀、陶小双耳罐、陶高领罐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具有特色。石器中砺石和石范较为流行。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包括无盖顶石的竖穴土坑墓、带盖顶石的竖穴土坑墓和瓮棺葬。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多,类型丰富,并有一些特殊器物。中、小型墓葬则以铜兵器为主。墓葬之间明显的阶层分化是该期墓葬的一大特征。

据悉,此次发掘突破了既往认为老龙头墓地和盐源青铜文化的年代晚至战国至西汉时期的认识,将老龙头墓地的年代上限延伸至商周之际,完整构建了盐源盆地青铜时代商代晚期至西汉的年代框架,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和年代研究提供了标尺和参照系。

此外,该墓地独特的丧葬习俗丰富了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高等级墓葬盛行巨石覆盖墓圹和以马头为标识的头蹄葬,并随葬有丰富的青铜马具,这是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广泛随葬马具习俗的典型代表。该墓地还发现有朱砂葬、“毁兵”葬、叠葬、截肢葬等特殊葬俗,其中叠葬墓在滇文化中较多发现。

四年的发掘

厘清墓地布局与历时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特征

经过四年的发掘,厘清了老龙头墓地的布局与历时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组合特征。该墓地墓葬排列密集,层累叠压,早、晚墓葬少有打破关系,叠压关系多见;墓向一致,以东西向常见,墓地东部可见少量南北向;墓地营建当有统一规划,早、晚墓葬营建方式不一;早、中期墓葬的阶层分化不明显,晚期墓葬等级分化差异明显。

盐源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区中段,考古研究表明该地区是历史上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地理节点,同时也是青藏高原东麓文化走廊和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南北文化交汇于此,古代文化的多元性与复合性特征突出。

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的盐源青铜文化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元融合的特点,是当地青铜时代居民与中国西南地区和北方地区青铜文化及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产物与典范。老龙头第一期出土的乳钉瓮、带流壶、豆等陶器与安宁河流域的高坡文化及以新庄M271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相似,其中簋式豆可能受到西北地区寺洼文化的影响。

老龙头第三期出土的铜纺织工具尤其是成套的腰机构件与此前发现的鼓、覆瓦形编钟、蛇首短剑等铜器是滇文化的典型器物,可能是通过交换等手段得来的“舶来品”。老龙头出土纺织工具和滇文化的同类器相似,它们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可能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老龙头墓地随葬双耳罐、山字格剑、铜柄铁剑的习俗与川西高原和滇西北地区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老龙头出土的双圆饼首短剑、弧背刀/削、带柄镜等铜器及殉马和随葬马具的习俗明显受到了中国北方地区和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

此外,老龙头墓地以随葬石范、陶鼓风管、卵石、浇包或矿石等固定限制性物品铸匠墓的发现,验证了盐源青铜器系当地铸造的推测。老龙头铸匠墓的发现为探索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开始的标志和模式、探索中国和大陆东南亚地区青铜冶铸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老龙头墓地海贝、费昂斯珠、靴形钺等的出土及双马神信仰表明其与西亚、东南亚等区域青铜文化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