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宅家抗疫 寻味非遗 | 跟着大师学川菜之麻婆豆腐
疫期宅家,朋友圈里简直“大厨”成群!为大家对厨艺的热情所感染,一群可爱的川菜大师即将出手,通过“文旅中国”与您分享地道的川菜烹饪技艺!
“文旅中国”联合四川旅游学院川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出宅家抗“疫”寻味非遗|跟着大师学川菜系列,邀请川菜名家线上传授实用、易操作的传统川菜烹饪技艺。闭门也好,禁足也罢,中国非遗——川菜,给您带来的何止是味蕾的满足,还有心灵的释放!
来来来,操起家伙咱们动起来吧!
超越150年的经典
150多年前,它是麻婆陈刘氏用独特方法为底层大众烹制的平价下饭菜;150多年后,它名扬四海依然是成都人舌尖上最深的眷恋……麻婆豆腐,创制于清朝同治年间,因以豆腐为主料烧制成菜,并且其发明者陈刘氏脸上有麻痕而得名。它也是川菜极具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菜肴,几乎与宫保鸡丁比肩,尤其在日本更是家喻户晓,备受推崇。
大师教你地道川菜
麻婆豆腐
川菜大师敲黑板:
麻婆豆腐操作要点!
(1)豆腐应首选石膏制作成的豆腐;牛肉应选用净痩肉;
(2)郫县豆瓣、辣椒粉入锅应炒香且油呈红色,蒜苗应在出锅前加入,保证其翠绿色;
(3)锅中用水淀粉勾芡时应分2~3次加入,以免豆腐吐水芡稀;
(4)在此基础上可以添加虾仁、海参、鲍鱼等食材,口感更显丰富。
川菜文化古今谈
相传清朝同治初(1862年)成都北郊的万福桥边有一个小店,名叫“陈兴盛饭铺”,主厨是老板陈兴盛的妻子陈刘氏,因为她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人称陈麻婆。当时的万福桥属于成都出北门的交通要道,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挑油担子的脚夫常到她的小店歇脚、吃饭。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让老板娘代为加工。陈刘氏并不因为赚点微利而轻慢客人,而是精工细作,所烧制的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极富特色,很快便闻名遐迩。有好事者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痕,戏称为“麻婆豆腐”。此后,“麻婆豆腐”竟不胫而走逐渐成为了美谈,饭铺也因此菜冠名为“陈麻婆豆腐”。
到清末,这道菜已经成为成都的一道名菜,曾有诗描述道:“麻婆豆腐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你最想学的川菜
疫情期间,久宅在家;苦练厨艺,潜力深挖;活色鲜香,百味千家;民间高手,亮相过招;川菜传承,活力迸发……不知不觉,“跟着大师学川菜”系列已成功推出5期,不知道有没有为疫情期间宅家抗“疫”的小伙伴们带来心灵和味蕾上的欢愉?
快给我们发邮件,告诉我们您最想学的是哪道川菜,我们将请川菜大师尽力满足您的学习需求。
我们的邮箱,在这里:
直通“文旅中国”:ccmgnewmedia@qq.com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