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德阳市“三化”模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质效

信息来源: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12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要求,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发展非遗产业、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保护和发展。

(1)保护利用,非遗保护“规范化”。建立国、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6项,推动我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占成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公示名单,新增6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省级非遗体验基地5家,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家。拍摄制作原创非遗短剧《薪火旌阳》,推出“非遗贺新春”系列短视频,在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多平台同步上线,指导、推荐“中江·中江手工挂面”成功申报为2024“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获100万奖扶资金。

(2)整合资源,非遗传承“活态化”。提升非遗技艺参与度、体验性,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进街区,建成剑南老街等非遗文化景点 30 个,开发非遗民俗游精品路线 3 条,打造绵竹年画技艺等体验课程 10 余门。每年固定举办“绵竹年画节”“广汉保保节”“马井元宵节”“孝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今年以来,策划举办非遗购物节、2025广汉非遗文化周等活动180余场,规范“拉保保”传统民俗活动秩序,2025年共计入园6.2万余人次,成功“拉保保”184 对。

(3)丰富场景,非遗利用“产业化”。打造“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等发展新模式,建成以年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绵竹年画村”,以觉慧村为核心打造“中国挂面村”文旅研学基地,建成集非遗观赏、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课堂”点位10个,打造非遗工坊31家,通过现场教学、沉浸观影等手法,传承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推广德阳潮扇、绵竹年画等特色产品 40 余种,参加香港、日本等地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带动 4000 余名群众就业。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