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三个切片,看见川剧汇演热潮涌动|天府周末·文化潮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8月以来,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的大幕戏、折子戏陆续开演。自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成功举办以来,连续3年举办3届的这一盛会,已成为四川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和品牌活动。
“出人出戏”是每一届川剧汇演重要的目标之一。老前辈坚守舞台打磨样板、新生代锐意进取焕发活力,经典川剧传统剧目复排、原创新编戏走向舞台,进一步推动川剧这项传统艺术走向社会大众,好戏连台、新人成势的戏曲生态得到更多呵护。
在这场艺术盛宴中,川剧如何在当下的浪潮中既保有筋骨又焕发新声?记者从舞台和后台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切片场景中,管窥川剧传承发展的活力所在。
一字之改,让舞台上的循吏活起来
“茉莉千株秀天地,榕荫万民护安康……”8月27日,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由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犍为县川剧团共同创作的新编大戏《榕荫记》演出落下帷幕。随着最后一记锣鼓落下,《榕荫记》的谢幕掌声持续近10分钟。
《榕荫记》剧照。图自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
新编大戏,除了能带给观众更新鲜的观感外,其创作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川剧创作趋势。“我们想要给观众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并且有烟火气的实干官员形象,让大家看到更多不同于传统清官戏的演出。”本剧编剧之一、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潘乃奇向记者分享了创作过程的打磨故事。
本剧以清代犍为籍官员李拔为原型。剧情聚焦李拔在福建多地任职的经历,着力刻画其勤政务实、纾解民困的形象,讲述其捐资修城、推广玉米种植、勘查水患等实事。命名既符合《彩楼记》《柳荫记》等川剧传统“八大记”的起名思路,也是斟酌推敲的结果。
主创团队奔赴福建福州市、宁德市霞浦县等地采风走访,了解到李拔酷爱榕树,曾以榕树类比做官,说“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衙署内盖了“榕亭”,写了《榕亭记》流传后世。《榕亭记》,遂成为主创团队前期的确定剧名。
在对剧本的进一步研讨上,来自犍为李拔研究会和福建当地文化学者的意见,让主创团队最终把剧名改为《榕荫记》。相比于“亭”的地点标识和静态感,“荫”既有静态感也有动态感,更加鲜活,贴合扎根乡土、广荫黎庶的循吏形象。
“所谓循吏,就是实干家,一直为老百姓种粮吃饭这些实事奔波的官员。”潘乃奇介绍,李拔在角色定位上不是府衙内的“青天大老爷”,而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的实干者。
《榕荫记》剧照。犍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字之改,为的是更加鲜活的观感。《榕荫记》的多处设计,体现了贴近观众的鲜活感。如在开场时,剧情跳出传统川剧“一桌二椅”的固定框架,8位人物形象化身的“志书”串场,时而从剧情里“走出来”,以角色身份报幕;时而“走进去”,化身为福建挑夫、沿海渔民,用肢体铺展闽地民生图景,频繁与观众互动。
在情节中,李拔勘察水患时的“大跨一步”,是川剧传统身段的精妙运用,通过夸张却传神的肢体动作,将李拔“见百姓受灾却无能为力的心痛、惭愧”具象化;面对同僚攀附恳求引荐,李拔顾左右而言他,岔开话题,既不愿得罪人又不想拂人脸面的挣扎心理跃然舞台上。
演至中段时,4位反面官员角色围坐打牌,酷似在打四川麻将,让观众忍俊不禁。主创团队考证,福建的桌面棋牌游戏在清代普及至市井,成为当地烟火气的鲜活符号。“这一段脱胎于史料的原创剧情设计,希望加强和四川本地观众的共鸣,也是为了表达剧情中官场复杂错综的利益关系。”潘乃奇介绍。
“创作历史人物的戏,最终还是要呼应当下观众的心声。”潘乃奇表示,李拔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体现了官员、基层公务员等群体和百姓一起努力,去实现更美好生活的愿景。“川剧汇演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打磨,希望融入更多让不同地域观众共情的鲜活元素。”
一剧之重,时隔三十年再演大幕戏
9月7日至8日,成都锦江剧场连续上演穷酸落魄秀才的逆袭故事。川剧大幕戏《彩楼记》的演出,吸引了不少戏迷的关注。
作为川剧传统“八大记”之一,《彩楼记》讲述的是,宋代宰相刘懋之女刘翠屏于彩楼抛球择婿,绣球端中穷秀才吕蒙正。刘懋嫌其贫穷,执意悔婚。刘翠屏不从,与吕蒙正被逐出相府,同到寒窑度日。后来,吕蒙正考中状元,衣锦荣归、一家团聚。该剧曾被京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移植改编。
“我们希望这个两小时零一分的演出,让老戏迷和新观众一起,都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韵味,也能感受到剧团的新理念。”德阳市川剧团团长、61岁的杨波在后台介绍剧情时,特意提到这场演出是“两小时零一分”。
为何有零有整?“谢幕的那一分钟,在我看来,我们的演出还在继续。每个演员都不会松下劲来,还要保持剧里的神情姿态。”杨波解释。
不愿意松下劲来,是这场大幕戏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想法。这是德阳市川剧团时隔30年后再演大幕戏。
《彩楼记》剧照。德阳市川剧团供图
后台,杨波手上闲不住。他饰演的是配角唐七,在化妆间见缝插针化好丑角妆后,把对讲机别在腰间,开始卡时间提醒演员就位。
“买字来!买画来!”即将开演,饰演吕蒙正的川剧名家肖德美,走向上场口的走廊,喊着自己的第一句台词,帮助自己进入角色状态。杨波与肖德美打了个照面,两人相视一笑。
《彩楼记》,是德阳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戏曲名家肖德美工作室联合复排的成果。“我的师父蓝光临先生的8部经典折子戏,曾在德阳川剧团演过,并被录制成中青年演员学习的范本。”谈及与德阳市川剧团合作的原因,肖德美介绍,作为自己退休后参与的第一部复排大戏,希望把四川舞台多年没上演的《彩楼记》搬到舞台,留下新的范本。
复排,首先要解决的是时长问题。原本3个小时的全本,很难适应当下的观演节奏。在保留“穷生戏”精髓的基础上,主创团队对剧情节奏、音乐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改动,更贴合当下审美。
例如,第三幕《悲途》为新编情节,对吕蒙正与刘翠屏夫妻间恩爱之情的着墨更多。原版结局是吕蒙正对岳父怀恨在心,如今以一首“好不悔也”的藏头诗,化解了翁婿之间的心结。
克服一重又一重的问题,让人看到川剧艺人一次又一次的坚持。
酷热的夏天,演员每次排练都浑身湿透;主演肖德美在近一年时间内,特意减重10多斤,走台时也坚持唱词;剧团原本演员年龄结构偏大,撒网挑选和补充新鲜血液后,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16岁的学生林芯宇几乎“压哨”进组排练。
回想起这些前期筹备的经历,杨波感慨颇多。排演大幕戏,最能体现一个剧团的综合实力,是所有川剧院团的共识,也一直是德阳川剧人这些年的期望。
“重新排演大幕戏,让观众和同行看到了我们的坚持,也看到了德阳川剧的新气象。这个大幕戏是我们的名片,我们要用这张名片吸引更多年轻演员加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为德阳川剧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杨波表示。
一人之演,年轻演员的成长被看见
9月9日晚,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最受欢迎的大幕戏之一《白蛇传》即将上演。
在后台衣架上,僧侣、水族、四大天王等一众戏服并列。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00后”演员梁浩龙,挑出属于自己的那套鹿童角色服装。
梁浩龙对这台传统大戏并不陌生。2021年12月,在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专业毕业大戏演出中,梁浩龙在剧中同时塑造了包括男主角许仙在内的3个角色,可谓“一肩挑多担”。
《白蛇传》剧照。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身为9月9日当晚这场戏的配角,梁浩龙在第六场“仙山盗草”中亮相。从主角到配角,戏份变少,他却直言:“学到的东西更多了。”
“坦白来讲,回顾毕业大戏,那确实是比较稚嫩的表演,跟着书上讲的、老师教的,有点一板一眼地演。”梁浩龙表示,在重新演出《白蛇传》的过程中,结合整体表演的节奏和演员的搭配,他特意建议导演将第六场戏开场时间增加两分钟左右,为任务更重的白蛇女主角争取更多改妆和调整呼吸气口的时间。“不只是个体的演员,还要有整体的大局观。”
在每一台戏的打磨历练中,新一代年轻演员的成长被看见。虽是配角,梁浩龙的每次上台,都有很多关注的目光,源于他的一个特别身份——在川剧汇演首次推出的“名师高徒”青年演员成长计划中,梁浩龙是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的徒弟。
按照这一成长计划,川剧名家名师陈智林、陈巧茹、崔光丽、许明耻、李乔松与青年演员梁浩龙、李玲琳、但歆婷、薛川、吴佳睿组成“一对一师徒对子”,以培育能担纲大戏的川剧青年演员。2026年7月,培养周期完成后,“名师高徒”青年演员成长计划展示竞演(擂台赛)活动将启动,呈现项目成果。
演出《白蛇传》这类大戏,是梁浩龙备战擂台赛不可缺少的环节。演出结束后,梁浩龙习惯性地盯着录像中自己的表现,寻找提升的空间。
梁浩龙在接受采访中,反复提到“心态”这个词:“除了表演功底,我觉得心态也是需要学习的。师兄师姐很多都成家了,他们有一些家庭生活的琐事,但到了剧场就非常沉得住气,很快就进入角色状态,心态放得很稳。”
平台很高,压力不小,动力也很足。
“看似一年周期很长,实际备战时间也蛮紧张的。我年龄小,舞台经验没有其他人那么丰富,未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打磨舞台表现是我最重要的任务。”梁浩龙直言,更勤奋地练功、演戏,就是眼前备战的最好方法。“就像陈智林院长给我的教诲,不管是排练还是演出,都要按最高要求去要求自己,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自己的技巧、唱功展现出来。我也期待最终站在擂台赛的舞台上。”
关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