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444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召集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规划引领,做好统筹设计”的建议
(一)优化规划布局。一是结合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照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原则,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对文旅资源富集、人文相通、地理毗邻的若干乡镇划定为涉旅片区,制定《四川省乡镇片区旅游规划导则》,对全省581个涉旅片区组织编制旅游专项规划和规划专章,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以规划引领县域内片区为单元乡村旅游特色化、品质化、集群化发展。截至目前,第一批次210个片区旅游规划编制全部完成,第二、三批次片区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二是制定《四川省“十四五”休闲农业发展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到2025年,四川休闲农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特色明显的良好发展格局,把四川建设成为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要目的地,巩固和保持四川休闲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践行全域发展。我们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建设布局,与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品牌创建相结合,实施“以景带村、景村一体,镇村联动、集聚发展”,发展涉旅乡镇1042个、村4200余个,培育乡村民宿、乡村酒店等各类经营户53000余家,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服务全域配套、成果全民共享。
二、关于“实施‘文化创意’工程,提升乡旅文化软实力”的建议
(一)深度发掘优秀农耕文化。成功申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四川石渠扎溪卡游牧系统”等8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持续推进全省27个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的实施工作,支持崇州道明竹编和怀远藤编、北川苔子茶和羌族刺绣以及水磨漆艺、壤塘藏式陶艺和藏茶等遗产地在保护传承中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厕所革命”、村庄清洁“五大行动”,农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二)深化文旅融合。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聚焦巴蜀文化特色底蕴和核心价值,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培育了红原雅克音乐节、康定情歌节、彝族火把节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乡村重大节会节庆品牌,推出了《梦回巴国》《遇见凉山》《乌蒙沐歌》等一批文化浓郁的乡村演艺剧目,开发了雪域香阁、藏族土陶、羌族刺绣等系列乡村文创产品,打造了亚丁村、桃坪村、古井村等享誉省内外的特色文旅村寨,以旅游为载体促进巴蜀文化的保护传承。
三、关于“丰富活动载体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消费链”的建议
(一)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积极拓展农业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创新开发农田景观休闲、特色乡土美食、特色农事体验、民俗文化节庆、传统手工技艺、亲子研学、农业科普、劳动实践等多种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教育拓展体验项目,推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与文旅市场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二)推动共建共享。我们会同相关省级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旅游+”“+旅游”延伸乡村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美丽新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紧密结合、共建共享,涌现了战旗村、幸福村、石椅村等乡村振兴样板村。
(三)强化旅游宣传。我们将乡村旅游纳入“安逸四川”宣传推广体系,每年定期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三大省级节会活动,支持各地举办地方特色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形成“3+N”系列乡村旅游节会品牌效应。创新开展“文旅局长说文旅”“安逸带您探名牌”“安逸乡村看四川”“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展播”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全媒体多维度广泛宣传推广,持续擦亮四川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四、关于“强化科学管理,注重建管并重”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创新经营机制,紧密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联手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提升联农带农水平。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盘活利用,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要素流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加强服务管理。我们成立省市县三级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拓展基层综合文化站的旅游服务功能,成立基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组建天府旅游名镇名村文旅发展联盟、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等17个,加强联盟内的自律管理和联盟间的交流合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发展从事乡村旅游业务的农民合作社5000余家,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带动功能,构建“政府+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
五、关于“落实要素保障,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配套”,实施产业基地景区化改造,在基地合理规划布局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成都平原油菜花海、川西至美茶园、盆地鱼米之乡、川西高原美丽牧场等田园风景线,实现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文化变商品。
(二)打造特色品牌。我们借鉴天府旅游名县的经验做法,出台《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导评选管理办法和天府旅游名品、美食推选发布办法,围绕旅游要素打造文旅精品。2年来评选命名天府旅游名镇60个、名村60个、名宿18家、名导20名,推选发布天府旅游名品18件、美食100道。目前正在制定《天府度假乡村实施导则》《天府乡村风景旅游道遴选标准》,将推动天府度假乡村和天府乡村风景旅游道建设,不断丰富“天府”系列旅游品牌体系。
(三)完善投融资服务。我们每年举办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引导金融部门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与四川银行等7家银行签订了授信额度592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设立33家文旅特色支行,推出“民宿贷”等87种特色信贷产品。每季度举办金融部门与文旅企业恳谈会,开展文旅产业与金融精准对接服务,推动解决乡村旅游项目贷款难、融资难、落地难的问题。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4月3日
(联系人:王志国,联系电话:1340837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