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解读回应>解读回应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出炉

信息来源:   作者:规划指导处   发布时间:2022-05-27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22年5月26日正式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总路径。

《规划》指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大意义。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为全国提供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

《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为导向,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强化重庆主城和成都的核心作用,引领带动区域文化和旅游统筹协同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

《规划》明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5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共享。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区域协调,合作共建。

《规划》明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3个定位: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增强对全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强劲、创新活跃的增长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

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跨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

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加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体系,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规划》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个阶段目标: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文化旅游领域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不断丰富,高品质消费空间基本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基本建成,具有较高的国际品牌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规划》提出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即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

《规划》部署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4项重点任务。

第一项: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一是挖掘弘扬巴蜀文化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内涵,弘扬巴蜀文化时代价值,把巴蜀文化中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因子融入文艺创作、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二是推进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加强巴蜀文物考古研究与保护管理,推动巴蜀文物活化利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三是推进巴蜀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高创意产品开发水平。

第二项:推进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城市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二是实施旅游精品建设工程,加强高品质旅游景区、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三是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推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四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五是实施特色旅游建设工程,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温泉旅游发展,推进体育旅游发展,推进研学旅游发展,合理发展水上旅游产品,科学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第三项: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目的地。一是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打造城市消费品牌,积极拓展消费空间。二是丰富消费多元业态,推动消费供给升级。发展消费新场景。三是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实施消费促进计划。提高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第四项: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一是共建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文化旅游创新改革。推动实施文化旅游创新改革,鼓励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在新时代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跨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支撑国家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强两地人才交流。二是共建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共建航空运输枢纽、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公路交通网络体系、水上旅游交通体系。三是共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协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共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四是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形象。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形象,共同打造一体化宣传推广平台,共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规划》提出4项实施保障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合理保障用地需求、完善支持扶持机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等。要求重庆市、四川省要共同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落实重大事项,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相关背景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两年来,川渝文旅部门联合成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召开4次联席会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持续夯实,文旅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文旅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川渝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68亿元。

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为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工程。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