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解读回应>解读回应

《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解读

信息来源:   作者:规划指导处   发布时间:2021-12-15

一、规划编制背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把文化旅游作为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连续高规格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篇对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规划部署,提出促进巴蜀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十三五”时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更加突出,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旅游产品、公共服务等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产业新动能欠缺等问题,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工作要求,着力破解“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奋力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0年6月启动了《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未来五年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组织省内片区调研座谈和省外考察学习,积极对接文旅部以及省发展改革委、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并于2021年5月专赴文化和旅游部汇报《规划》编制情况,得到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领导和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充分认可。规划编制期间先后6次召开省内外专家、企业等代表咨询论证会,开展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初审等工作,两次书面征求29个省级部门、21个市(州)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规划》作了圈阅批示。根据各方反馈意见修改完善,数易其稿,形成《规划》送审稿,报送省政府审定。2021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规划》,并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将文化和旅游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谋划;文化和旅游厅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共同抓好组织实施。

三、规划编制思路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围绕“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事业与产业发展,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3大板块,谋划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体系和路径举措。

二是聚焦“上下左右”衔接。“向上”对接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左右”对接省级部门专项规划,“向下”指导各市州编制文化和旅游规划。

三是聚焦部门职能职责。树立“大文旅”理念,聚焦文旅部门职能职责和四川文旅发展实际,既强调规划的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落地性,制定可量化、能细化、易分解的目标任务,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易评估。

四、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高度对接国家部委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发展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协调,在科学评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准确研判发展面临的新阶段和新形势的基础上,擘画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全链条转型升级,有效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将文化和旅游业培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突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再跨上两个1000亿元台阶,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旅游产业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入境旅游实现稳步增长。

同时,还提出了“四个显著提升”的具体目标:巴蜀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四川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软实力显著提升。

(三)发展布局

《规划》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大、四廊”空间布局,强化成都核心引领功能,统筹推进环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文旅经济带“五带”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征红色旅游走廊、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四大”走廊,高品质打造“大九寨”等“十大”文化旅游精品。

(四)重点任务

《规划》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总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的7大任务:

一是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出持续推动巴蜀文艺精品创作,实施四川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少数民族艺术扶持计划、四川省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巴蜀书画传承创新工程、剧场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巴蜀考古发掘与研究,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建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10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石窟寺保护展示工程、文化线路保护展示工程、文物平安工程、文物科技平台建设工程、数字文物创新发展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和川陕片区红色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名人故居将帅故里保护展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计划。提高非遗保护、转化利用及传播普及水平,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二是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建设一批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新创建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30个,大力发展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丰富和完善四川旅游度假产品体系,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80个。推出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旅游民宿)、名导(导游、讲解员)、名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美食等系列“天府旅游名牌”。深入推进以健康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为代表的大众旅游发展,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是健全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着眼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新增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全面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创建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3个试点城市,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重点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枢纽性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

四是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做强市场主体,培育文化和旅游企业,总资产和总收入实现“双百亿”的企业达到5户,新培育上市挂牌企业3—5户,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新增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5个、基地25个,着力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加强行业管理,不断完善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五是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提升科技运用能力,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开展文化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游天府”平台建设,开展全省智慧文旅示范县(市、区)、智慧文旅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智慧博物馆、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一批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示范标杆。

六是深化宣传推广和对外开放。着力擦亮“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四川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持续开展区域合作交流、国内外宣传推广,实施四川文旅吉祥物“安逸”三年宣传推广工程、宣传推广全覆盖工程、四川文化和旅游节庆品牌项目,组织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川灯耀世界、“天府旅游美食”海外行等重大境外推广活动,着力提升四川文化和旅游美誉度、知名度。

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国土空间管控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构建文化和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健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环保论证公众参与机制,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强化生态文化对生态行动和生态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规划》从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和监督考评等方面提出保障规划落地实施的具体举措。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