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沉睡水底半世纪唐代大佛再现黑龙滩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发布时间:2020-06-05

本报记者 吴晓铃

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碧波万顷的“川西第一海”。近日,这个风光秀丽的景区,因为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一尊深藏水下近半世纪的唐代坐佛悄悄露出身体,也让仁寿鲜为人知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回公众视线。

16米高唐代坐佛“浮出水面”

这尊悄悄现身的唐代坐佛,位于仁寿县黑龙滩镇四新村2组,黑龙滩水库上游,是四新村千佛崖摩崖造像中最高的一尊石刻造像。1970年10月,仁寿抢修黑龙滩水库大型饮蓄灌溉工程,随着水库蓄水,大佛胸部以下渐渐淹没于万顷碧波之中;露出水面的头部,则在岁月中遭到破坏,长满茂密的灌木。久而久之,连当地也鲜有人知。

此次大佛重新露出水面,令仁寿老文物工作者徐成村先生激动不已。当年,他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调查过仁寿境内的所有石刻文物。对这尊大佛印象深刻。“大佛高16米,建于唐代。是一尊造像高度在全川排名12位的大佛。”即使如今大佛头部已毁,仍可感受到唐风扑面。大佛为高浮雕,执一串念珠的右手搁于膝盖,跏趺坐于素面台基之上。徐成村说,黑龙滩没修水库之前,是川南至成都的一条交通要道。再加上当地的石质好,因此这里的石刻规模很大。“当年人们走到附近的望峨台,过现在位于黑龙滩滩口的高店,再走到阴气沟,下山,大佛所在之处的太乙坝豁然开朗。远处,大佛慈眉善目,周围还开凿了15龛造像和一个石刻文字龛,让人恍入山乡佛国。”

这批石刻造像,被鉴定为唐代所刻。如今水库水位下降,可以看到它们和大佛一起,分布在长450米、高26米的崖壁上。多年来的风化水蚀,多数石刻已经渐渐模糊,唯有清代知县题词的“乐善不倦”雕刻在崖壁上还清晰可见。不过,徐成村的印象中,这片石刻曾经异常精彩,“大佛周边雕刻的15龛造像,共有195尊。人物众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雕刻所体现出来的精湛石刻技艺,给徐成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黑龙滩水库建成以后,他还曾多次带着朋友前往踏访。“可惜只有在天气晴朗、湖水清澈时,才隐约可见水底下佛衣波动,像今年这样几乎露出全部身体的情况还十分少见。”

四川多地均有大佛造像

值得一提的是,仁寿境内的大佛并不只有黑龙滩这一尊。在仁寿文宫高家镇鹰头村,高达15.85米的牛角寨大佛,早在2006年就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的胸佛。根据牛角寨大佛旁的石刻题记,大佛建成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佛周围还散布着各种雕刻精致、姿态各异的摩崖造像群,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全国罕见,精品甚多,其中部分造像还入选《中国美术全集》。

仁寿为何会有多地雕凿石刻造像,并且频见大佛?佛教石窟寺及造像研究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雷玉华揭开秘密。

自南北朝开始,佛教造像艺术开始在四川出现。彼时,从北方入川的金牛道旁以及从南朝首府建康入川道路的沿途,不时可见各种佛教石刻造像。到了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建造大佛蔚然成风,一时引来各地模仿。自此以后,全国各地频频修建大佛。从那时起,大佛便不只见于乐山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包括资阳安岳、丰裕以及宜宾屏山、自贡荣县、南充南部等地,均开凿过10米以上大佛。如今,它们已成为当地一景。

黑龙滩的唐代大佛重新露出水面,它能永远保持现状吗?基于黑龙滩作为重要饮蓄灌溉工程的作用,再度蓄水淹没大佛是必然结果。不过在雷玉华看来,大佛淹没水底环境更加稳定,比露出水面反而更利于文物保护。未来,游客或许只有荡舟湖上遥想大佛尊容了。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