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彭山牛儿灯 创新更亮眼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樊邦平   发布时间:2020-04-08

牛儿灯是眉山市彭山区原武阳镇(现江口街道)一种独特民俗艺术,有数百年历史。每逢各种节庆日,当地民间都有走街串巷耍牛儿灯的传统。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农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做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来自娱自乐。后来,这一民间娱乐活动成了农村节庆时表演的民间灯舞,深受群众喜爱。

牛儿灯表演主要以说、唱、走、跳为主,体现出了农民对牛的喜爱,寄托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每逢节假日,牛儿灯的演员们便在街头、院坝子、农家大院演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推广这一民俗文化,当地文化站开始了相关研究。他们从改变牛儿灯的外表入手,原型依然为水牛,牛皮的制作则在原来红黄两色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添加有色彩的流苏进行装饰,尽量使牛儿灯道具的造型既不失传统的水牛原型,又有夸张的色调,以此来吸引眼球,确保舞台展演效果。

经过改良后的牛儿灯受到了村民的喜爱,渐渐地,牛儿灯成了彭山区大大小小演出的火热节目,重新绽放光彩。

外形得到了改良后,传承的问题又提上了日程。

在原武阳镇的江渎村,只有10余人在耍牛儿灯,这些人大多数已经年迈,牛儿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让牛儿灯传承下去,同时扩大牛儿灯表演的影响力,当地文化站在丰富牛儿灯表演内容的同时,不断扩大队伍规模,坚持每年邀请专业老师对各牛儿灯骨干队伍开展培训,为传承本土文化揽住了人才。

如今,彭山牛儿灯传承者增至100余人,参与表演的“牛”,也从过去的1头增加到了现在的5头。牛儿灯表演从过去只有一个村全面延伸至多个村(社区),表演现场也越来越热闹。牛儿灯还成功申报为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该区各大民俗活动中的招牌节目。

本报记者 樊邦平 整理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