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5万观众走进展馆感受“把大凉山寄给世界”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1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11月6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馆承办的“把大凉山寄给世界”四川省脱贫攻坚主题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四川省美术馆落下帷幕。从9月15日开展以来,这场集结了戴卫、何应辉、马一平、阿鸽、彭先诚、刘朴、秦天柱、薛磊等著名四川书画名家的展览持续50多天,吸引省内外5万多观众走进展厅。省诗书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凝聚着热情和力量的作品背后,是一场持续3年、以艺术回应时代呼唤的主题创作实践。

浓墨重彩再现脱贫攻坚现场

这次参展的331件作品涵盖国画、书法、篆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综合材料以及摄影等众多门类,浓墨重彩再现了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百姓迎来新生活的场景。

比如,戴卫的《马帮》《老木苏的劳作》是他时隔数十年再度回到凉山州时,对当地百姓生活新的感受和描摹。画里,勤勉诚恳的老木苏手捧漆器认真绘作,靠非遗产品脱贫致富。何应辉书法作品《自作诗·行草中堂》则书写了艺术家面对锦屏水电站山川之奇峰叠障,建筑之宏伟壮观的心境。彭先诚展出的12.08米的《凉山写生长卷》创作于1981年,记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凉山百姓生活的日常,彝族人民过去原始、淳朴的生活之风,与展览现场的凉山新貌形成强烈的时代对比。

与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艺术的坚持与执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一样,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和温度。钱磊的《大凉山回响——索玛花开》系列,以翰墨遣兴,以笔毫抒写新旧凉山的变化,关照当地百姓的现实生活,描写凉山人民奋进的精神状态。张剑的《新风悬崖村》《索玛花盛开在高高的山地上》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悬崖村村民以勤劳的双手和必胜的信念,全面脱贫、奔向小康的美好新篇章。陈志才的《会理石榴》《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则用笔墨丹青赞颂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用心用情描摹凉山发展脉搏

实际上,“把大凉山寄给世界”主题展览背后,是一场已经持续3年的主题艺术实践。

从2018年开始,四川诗书画院组织近50位优秀艺术家,先后三次深入凉山腹地,行程2000公里。尽管不少艺术家在舟车劳顿后,因为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入院治疗,但依旧坚持写生创作。

已经78岁高龄的戴卫对凉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下乡到西昌袁家山青年农场。时隔数十年,这位古稀老人再回旧地,不顾舟车劳顿,第一时间就拿出画笔记录眼下的凉山。当晚由于胃肠受凉,腹泻严重,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出院后,他稍作休养就又开始写生绘画。

在攀登悬崖村时,艺术家张剑由于腿脚不便,无法独自攀登钢梯,当地村民自告奋勇,将他背上悬崖村顶。最终,张剑将他的所感所悟融入《新风悬崖村》。这场新风,是悬崖村生活质变的新风,也是拂过艺术家心畔淳朴的民风。在采风结束后,艺术家们用细腻的笔触、灵动的色彩、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体现脱贫攻坚硕果、颂扬奋斗典型的优秀作品,先后在凉山、成都两地进行展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画院的画家就开始奔赴凉山州写生,40年后,当我们再次去到木里县、盐源县的最偏远的村里时,毫不夸张地说,我感受到的是山乡巨变。”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冷柏青认为,展出作品跨越40年,见证了艺术家用画笔为人民、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奋斗者立像,歌颂山乡之美的热忱;见证了四川书画艺术家扎根大地,以艺术回应时代呼唤的艺术传统和作风。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